千百年来,长命锁作为一种吉祥信物,带给了人们精神上的庇佑与慰藉,今天,它更是超越了人们祈望上天来保佑子孙的本意,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祈福精神的体现。
从古到今,新生儿满百日或周岁举行的仪式中最为流行的就是挂长命锁。长命锁也叫“寄名锁”,是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在明清时期的汉族地区最为流行。《天龙八部》里长命锁极为普遍,阿朱、阿紫、段誉均随身系挂在颈中,《红楼梦》中宝黛初见时,宝玉便“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而薛宝钗的金锁上也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寓意永远佩在身边,永不分离,永不抛弃。长命锁意在“锁”住生命,保佑平安,通常在小孩出生后不久就开始佩戴,直至成年后才取下。
在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长命锁拥有很长的历史。它不单是为了装饰,还有辟邪纳福之意。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汉朝的“长命缕”。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加之瘟疫、灾荒不断,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这种彩色丝绳,当时称之为“长命缕”、也有叫“长生缕”、“续命缕”、“延年缕”等名称的。到了明代,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儿童,并成为一种未成年人的颈饰,也就是后来的长命锁。
长命锁造型多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事物的象征,如麒麟、龙、凤、瑞桃、祥云等。随着社会的发展,长命锁的设计愈发现代化,古老的长命锁被赋予更多的意义。
长命锁之所以能流行千年而受到人们的追捧,主要是其具有“吉祥如意”、“长命百岁”、“聪明伶俐”、“避祸驱邪”等寓意,并被人们赋予了平安富贵的概念,是长辈美好愿望的浓缩,紧紧地抓住了长辈疼爱宝宝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