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天就要中考了,这几天家长们卯足了劲让孩子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冲刺一把,很多家长给孩子报了补习班”。BTV《生活2016》主持人吴冰的一席话道出了无数考生家长此刻的心声。不过主持人阿龙的一段关于京城补习班“睁眼就是学习”的讲述又给观众泼了一盆冷水。究竟这补习班有没有用,有多大用?
为了给广大观众一个交代,该栏目组暗中拍摄了多家生源爆满补习班的网站宣传画面,并对其中的一家叫聚能教育的机构进行了实地暗访。没想到,竟然真的发现了考前冲刺课家长和孩子趋之若鹜的真相。
确实有效果
听完栏目组对家长的街头采访以及对聚能教育紫竹桥校区工作人员的暗访,节目评论员程立耕斩钉截铁地说:“一对一就相当于纯粹的开小灶,相当于聘了一个人看着孩子在规定的时间里,来学习,来做作业,所以它一定会有效果。其实很多家长,自己是没有时间陪孩子,或者他想教孩子又没有这样的一个能力,所以花钱把时间交给另外一个人来看他,一定会有效果。所以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愿意这样做,而且有的家长认为有效果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有效果”能直接和“看孩子”划等号吗?对于毕业班学生而言,学习冲刺的过程不可逆,时间是最宝贵的。而对于这段时间的利用,理智的学生家长慎之又慎,更何况一对一辅导的价格不菲,动辄上万。购买决策者势必对如何保证“看”的质量做谨慎考量。一项市场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参加个性化一对一辅导的学员通常占60%”,可见用户并不草率。
事实上,与超市扶梯旁诱人的薯片不同,给孩子找辅导班这类高认知参与类决策,纯粹的广告接触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也就是任他“提分保目标”广告说的呱呱叫,消费者还是不看广告看“改善”。
改善背后的“猛药”
为探寻程立耕口中的“有效”是如何实现的,一天晚上,笔者对这家被BTV暗访的机构进行了“二次调查”。当我要求参观学生学习场所的时候,果真见到了“看学生”的场景!但随后被告知,这是自习室,每天都会有陪读老师在这里值班,而且是不收费的。“很多学生喜欢在这里上自习,做家庭作业,因为他们有难题平时也不好意思问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家长又不会,所以就来这了”,接待我的顾老师笑着说。
走廊的橱窗里贴着下周末公益串讲的广告,上面竟然有付淑慧和吕宝珠的名字,他们可是“国宝级”学科专家,还是考试命题组的。“你们怎么把他们弄到手的呢!”我的惊讶换来的是笑而不语,以及一段“这是公司近20年来积累的资源”的搪塞。不过我也没含糊,接着问:“你是怎么保证我孩子一定能提高成绩的”。
顾老师说:“我们根据您孩子的特点,选择与他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和教师,教学强度也会随着孩子的承受力变化,这么说吧,就是我们用一个团队的力量给您孩子诊断学习问题,做学习方案,授课,这个学习方案还不只是针对知识点的教学方案,还有心理辅导方案。您看这是从2000年到现在,在我们这补习的孩子的案例。前阵子我们校区新聘任的财务大姐,她孩子就是在我们聚能补的英语和化学,现在人家已经北科大毕业了”。
比起“看学生”上自习,师资、方法、对学习过程的管控更像是改善背后的“猛药”。纵观各个行业,任何产业链的形成都必然是有价值的创造与输出的,否则不会被市场认可。与其评判课外辅导让学生变得更轻松还是更累,或者讳疾忌医的躲避,不如投入精力研究如何减少时间和精力成本的浪费,快速有效的找到解除孩子学习困境的方案,这或许才更值得身为家长的我们关注。